企业布局不合理或威胁饮用水安全
近年来,环境事件屡屡发生。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,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加,地区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,环境风险异常突出。据环保部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,在查的4.6万家企业中,12%的企业距离饮用水源保护区、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,10%的企业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不足1公里,72%的企业分布在长江、黄河、珠江和太湖沿岸重点流域沿岸。
尾矿库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风险隐患。截止到2009年年底,全国共有危库、险库、病库2098座,小型库约占95%。安全和环保投入严重不足,极易发生次生环境事件。
目前,全国除西藏外,其他各省市区均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。其中,华南、华东和西南地区较多。
“不报”“迟报”与“不会报”
“环境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越及时、越准确,应急响应就越主动、越有效,就越有可能将突发环境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。”环境保护部应急办主任田为勇说。
田为勇表示,当前信息报告中还存在种种问题。“许多事件信息不是地方环保部门主动报告的,而是环保部通过其他途径获悉相关信息。”迟报也屡见不鲜,有的是事件发生之初报告不及时,有的是事件进展续报不及时。
“还有的地方不会报,不知道什么事件该上报。通常来说,之所以出现不报、迟报、瞒报等情况,绝大部分是因为应急管理人员凭主观经验判断,认为小事不用报或存侥幸心理,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能不报就不报。但由于突发环境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,随时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。”田为勇说。
——专家建言——
应抓住五个“第一时间”
田为勇认为,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突发环境事件或不发生事件。他希望通过培训班,系统讲解环境应急管理工作,让地方环保局“一把手”知道环境突发事件如何“事前防范”、“事中应对”、“事后处理”。
田为勇还对各省负责人和环保局长,提出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工作的五个“第一时间”原则。即“第一时间报告”;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查明原因、提出建议”;“第一时间开展监测,明确污染物、污染程度和范围,为决策提供参考”;“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;“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,事件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,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,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”。
“全过程管理”防止“措手不及”
与事件高发相对应的是,我国地级市(地区)环保局“一把手”基本不是“科班”出身。“四川省有21个地级市,只有2位地市级环保局‘一把手’是从环保系统提拔上来的,其他的都来自其他部门或从县长等提拔上来。”四川省环保厅总工李合意说,解决环境突发事件不但要有丰富的环保知识,还能根据事态发展快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。而那些“履新”的环保局“一把手”碰到环境突发事件,有时事态发展甚至是急转直下,难免有些措手不及。
“现在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。”李合意说,此外,以前大家重视的是环保日常管理,认为应对环境突发事故只是“擦屁股”,通过培训明白了应急是“全过程管理”,特别是要把事故“泯灭”在发生之前。
全过程管理是:事前预防、事中响应、事后管理。田为勇说,事前预防显得尤为重要。做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统计分析,可以总结经验教训,找到事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,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,进行预测预警,从而降低事件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或避免事件发生。
“我市的县一级环保部门还没有专门的应急机构,市环保局是把应急跟信访放在了一起。现在我们发现环境应急工作确实非常重要,以后要加大市县应急能力的培养。”湖北省咸宁市环保局局长王用新说。
加强部门联动、实现信息互通共享
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系统性、综合性的特点,除环保部门外,通常还涉及其他相关部门。因此,必须加强部门联动、实现信息互通共享。
“比如预警信息,主要涉及气象、地震等部门。此次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,国家地震局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向我们提供了地震速报信息。我部根据预警,及时启动应急响应,排查环境隐患,防范次生突发环境事件。事件信息主要涉及公安部、交通部、水利部、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。交通运输和生产安全事故是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最主要原因。目前,已有25个省级环保部门与安监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,12个省级环保部门与公安消防部门签署了应急联动协议,山西省、甘肃省环保部门与交通运输部门签署了应急联动协议。”田为勇说。
“四川曾发生过一起突发水污染事件,当地环保局长联合了水务、消防等部门,很快就把污染给消除掉了。”李合意说,联动机制非常重要。
■数字说明
我国环境事件高发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发生环境突发事件近600起。发生诱因复杂,其中交通、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占40%、35%,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占15%,违法排污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占10%。
其中,水污染事件占“大头”,约48%,大气、土壤污染事件分别为37%、5%左右,其他污染事件约10%。
——热点回顾——
山西天脊化工集团苯胺泄漏重大环境事件、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泄漏事件、大连中石油陆上输油管爆炸火灾事故引发海洋污染事件、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……我国已进入环境事件高发期,为提高地市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,7月25日,全国地级市(地区)环保局长环境应急管理培训活动在北京结束,全国31个省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机构主要负责人、近420名地市级环保局长接受了培训。
锰渣泄漏引发跨省污染
由于受连日降雨的影响,去年11月7日下午,铜仁市万山区万泰锰业有限公司锰渣库底部导洪管破裂,锰渣进入下溪河汇入锦江。据监测,贵州省出境断面总锰浓度超标倍数一度高达51倍,严重威胁下游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、辰溪县及湘西州泸溪县沿江20多万群众的饮水安全。
11月8日上午10时38分,环境保护部接到贵州省环保厅报告后,联合有关水处理专家分两路于8日晚分别抵达贵州和湖南,并成立处理指挥中心。
11月8日,麻阳县停止了从锦江取水的麻阳县第二水厂、锦和镇水厂及沿江多个乡镇取水点的取水,麻阳县城供水能力减少了一半以上;11月9日,辰溪县停止了谭湾镇水厂及锦江沿线乡镇的取供水。采用消防车等送水,引导群众不取用受污染的江水。
11月12日,用沙袋和稻草等全面封堵了锰渣库导洪管破裂处。并在锰渣库下游用沙袋等构筑20多道拦截坝,减缓下泄速度;向下游河道、沟渠等投加石灰、絮凝剂来降低污染物浓度,加快贵州出境断面水质达标进程,减轻对下游影响……
16日上午6时,贵州省出境断面持续达标,下游湖南麻阳县、辰溪县、泸溪县涉及到的锦江、沅江超标河段全部达标,沿江全线恢复供水。